总被孩子牵着鼻子走?当家长的该如何夺回主动权?
发布时间:2018/6/14 12:59:18 作者:吴蓉 浏览量:625次
同事刚一上班,就发出这般感慨。
这是受啥打击了?追问之下,才知道她家闺女的“驭爸术”!
原来6岁的闺女最近多了个“毛病“,上厕所之前都要爸爸给开灯,理由是“太黑、害怕”!前几次爸爸还屁颠颠地跑去伺候,本来以为孩子习惯了就好了,没想到还变本加厉,明明大白天光线十分充足,开不开灯没差别的时候,也要求爸爸去开灯。
不惯她那毛病吧,可每次爸爸想要拒绝,女儿不是撒娇就是哭,爸爸瞬间就心软了!
“闺女为啥不找你?”我问。
“我不理呗!她可知道谁能听她的,能降住谁就欺负谁!”同事无奈地说。
还真是,小孩儿心眼可不少,怎么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,他们都门儿清。
我相信,能把大人”降住“的,那一定不是一般的娃。可大到去哪儿玩、几点回家,小到吃什么,都不爱吃怎么办……如果这些事都听娃的,心里也忐忑,这样对他真的好吗?关键是,大人自己心里也不乐意啊!
所以,我们父母该如何应招,也把自己历练成不一般的父母?一起来看小马君的建议。
作者/小马君
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,现居美国,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,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。
简约 阴影 分割线
接到常爸这题,我立刻想到那个让我屡看屡笑的视频,一个走道都不利索的娃,却“哭”得相当有料。
这娃的执着和神演技真是让人佩服,不仅能1秒钟扑倒,还能当着父母面哭,跟着屁股后头哭、流动着哭!还好,父母直到最后也没有掉进坑里!
其实,孩子就是哭给你看的!
小宝宝用“哭”作为武器,去寻求父母的关注。我们也就是哈哈一笑,可是,有时候孩子的“武器”就不能用“可爱”来形容了!
(注:我们不止一次说过,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哭时,我们要接纳孩子的情绪,要共情,不要阻止TA哭。这里说的哭,特指拿哭当武器,逼迫家长就范的情况。)
本文干货
❶ 我们以为自握主动权,其实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!
❷ 孩子有操控行为很正常,是探索权利的一种方式,父母不必恐慌。
❸ 发现孩子有操控行为时,要寻求“权力平衡”,不要硬碰硬。
❹ 父母要挖掘孩子操控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需求,用平等的沟通化解矛盾。
❺ 别给孩子贴标签,操控行为冒犯的不是你的个人权威。
有一次在机场,我看到一对准备出行的父子。爸爸一手拽着孩子,另一只手拖着行李箱。孩子很调皮,一直想着要跑,爸爸一次次强调“No! Stop Running!”(不要!不许跑!)
可是,这个孩子一点儿没听进去,反而趁这个机会甩开爸爸,一边哈哈大笑,一边疯狂地向前跑。害怕孩子跑丢的爸爸只能在后面追,就这样一场父子追击战拉响了!
这孩子跑得非常快,但是他每跑几步都会回头看,确认爸爸的位置。中年发福的爸爸,跑几步就气喘吁吁,无奈地说,“Ok. Come Here”(好了,过来吧!)
儿子呢,大概是看到爸爸狼狈的样子觉得很好笑,依然嘻嘻哈哈没放慢脚步。最后这个孩子竟然一溜烟差点跑到了登机口的廊桥上,被空姐给拦住了。
父亲追上去不停地向空姐道歉,等他再次拉住孩子的手时,早已经满头大汗。儿子呢,看到父亲的样子,笑得前仰后合的,仿佛是为自己刚才的胜利而得意!
如果光看事情的结果,好像是父亲最后控制住了孩子。但是仔细分析全过程,你就会发现,这个爸爸早已无意间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!
传统的视角里,父亲想要控制孩子让他不要跑,因此一直在追。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,更科学的理解,其实是孩子利用自己的行为控制住了父亲。
他用自己的胡闹和顽皮,让父亲疲于追他。如果父亲没有很有效的应对方式,孩子会对这种方法屡试不爽,用尽自己所能去继续控制父亲的行为。最坏的结果是什么?最无能的父母最后只能用打骂这种完全无效的方式,一边无奈地接受着孩子的控制,一边还要发泄作为“老子”的不爽。
其实孩子一路成长,类似的“操控”案例屡见不鲜,只是每个孩子的程度不一样。可能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还能一笑而过,可是当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的时候,真的会让父母头痛不已——现在就这么难管,以后还得了?
那么针对这些行为,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办呢?
美国育儿专家James Leham 曾经撰文写过如何应对孩子的操控行为,我认为文章中有两个核心观点特别有意思。
观点一
父母需要主动打破孩子认为的“权利平衡”——别跟孩子对着干
James认为,孩子的操控行为,背后是他们探索自我权利的方式。如果父母及时发现,并且主动打破,那么这种负面行为就会下降。
举个例子:
比如周五晚上孩子和你说想出去玩,你的回答是:“作业还没做完,做完再说!”孩子想着明天是周末啊,我今天先玩儿,明天再做不行么?于是嗓门开始变大,语气也变得强硬起来。一方面你可以把这种表现看作是孩子生气了,心愿无法达成后的沮丧,同时也可以将其看成一种孩子内心定义的权利公式。
孩子
认为
权利的大小=嗓门大小+态度的强硬程度
父母
常见的错误做法
❶ 使用反问句
“你觉得这样就能挑战我的权威吗?”
❷ 被孩子带入,也开始提高嗓门
“今天就是不行!你再叫也没用!”
后面会发生什么,相信我们都想象得出。那到底该怎么办?
主动去打破这个权利公式,
让权利与声音、态度的强硬程度脱钩
比如,当发现孩子开始提高嗓音,千万不要加入这场混战,而是用快速回复的方式及时刹车:“孩子,现在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讨论时间,等你平静一些或者嗓门低一些的时候,我们再讨论。”
观点二
家庭成员对规则需要保持——别让孩子挑“软柿子”捏
如果父母中有一方,在面对孩子挑战时,认为规则是可以被破坏的,那么这个规则就失效了。比如爸爸不舍得让女儿先做完作业再看电视,只要破坏了一次,那么孩子就知道,下次出现类似的情况,一定第一时间去找父亲游说,而不是母亲。
这样做最大的坏处是让妈妈非常生气,也会导致女儿与妈妈沟通时更加倾向选择拒绝。因此夫妻之间一定要提前制定规则并坚决执行。当然妻子也不应咄咄逼人,让爸爸把话说完,并且学会倾听,才能让规则更好地执行。
但是James可能并不知道中国的特殊情况,如果还有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的加入,这个情况就非常复杂了,所以下面我来给大家出出招:
首先,在夫妻层面,对于规则的认知是要一致的,至少在3个人小范围内,孩子知道没有软柿子可以捏。
其次,多采用直接的“感情反馈”。如果孩子从老人那里得到了允许,破坏了规则,并不需要过分地责怪Ta,而是跟Ta说,“妈妈今天挺失望的,因为你知道我们商量过关于什么时候看电视的这条规则,但是妈妈依然选择相信你,希望你下一次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。”
最后,当孩子正面行为出现时,及时表扬并加强。比如今天孩子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,很自觉地遵守了规则,你可以马上反馈,“妈妈太开心了,今天宝宝自己很自觉地遵守了规则,妈妈相信你每天都能这么做!”
美国父母关系与育儿专家 Karyn Purvis博士也专门针对孩子操控行为做过一次专题分享,我亲自翻译了完整版视频,如果父母有时间,可以认真看完这个大约7分钟的视频,相信大家会受益匪浅的。
暂时看不了视频没关系,我来总结下,Karyn的主要观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:
❶ 操控行为是孩子探索权利的方式
无独有偶,Karyn博士与James一样,认为孩子有操控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探索一种权利的平衡。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需求,只是当过了“度”的时候,就会让成人不适应不舒服,并且会在与成人的各种争斗中,造成更严重的问题。
因此,我们一定在孩子起初有操控行为的时候,不过度反应,避免矛盾升级。同时主动打破这种权利循环,一定等待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再与其讨论问题。
❷ 即使发现了孩子的“操控行为”有些严重,也不给他们贴标签
Karyn举了很多例子,比如明明知道这个宝宝非常地会来事儿,也不给他贴标签,而是耐心地关注他的情感,但是并不一定是顺从他,而是诚实地沟通。
❸ 当遇 “不得不”时,用其他方式也不抹杀孩子的“操控权利”
这一段是我最喜欢,也是收获最大的部分。
以前我也在纠结,比如视频中举的三明治例子。孩子明明知道母亲已经决定了中午吃花生酱三明治,还还是要犯倔,就不要吃。在面对这种如此明显的挑战后,应该怎么做呢?
Karyn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,
这样,父母就不需要与孩子在一个已经定好的决定上反复纠结,而是提出一个孩子可以控制的其他方面的选择,这招实在太妙了。
❹ 不把操控行为视为对自己权利的挑战,探寻“行为冰山”海底的秘密
孩子的很多挑战行为,是在磨父母的耐心。一开始父母可能还能告诉自己,我要耐心。但是时间长了,还是非常容易发脾气,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侵犯。
但是其实“操控与控制的本质其实是:一个孩子在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方式表达一种需求”。孩子愿意与你发脾气,其实内心是希望你能听到他的需求的。
作为父母,应该需要透过他行为的冰山,看到底层需求到底是什么。如果你不喜欢他的表达方式,你就应该教会孩子更加正确或者让人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,而不是也如孩子一样陷入情绪的泥潭中无法自拔,而不去探究行为背后的原因或动力。
父母是孩子最愿意信任的人,我们应该替他们发声音,而不是一遇事就硬碰硬。只有真诚的沟通,才能让孩子和我们产生联结,进而了解和满足他们最深层的需求。
总结
网络上有个词叫“孩奴”,应该可以用来概括正在被孩子控制中的父母。还有一些则是高度集权制的父母,牢牢控制着孩子。这两种都是极端现象,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、互相制衡的关系,只有这样彼此才能做到真实面对和表达,才能做到互相体谅共同前进。
最后,希望每对亲子关系都是健康、美好的。